外盘管反应釜凭借其高效的传热性能与精准的温度控制能力,成为化工生产、药物合成及新材料研发领域的核心设备。以下从操作前准备、运行管理到收尾维护三个阶段,系统阐述其规范化使用流程。
一、操作前准备
1. 设备检查
- 确认反应釜本体、外盘管、夹套及附属管道无变形、腐蚀或渗漏痕迹,重点检查法兰密封垫片完整性。
- 验证压力表、温度传感器、安全阀等仪表处于校准有效期内,防爆膜完好无损。
- 试运行搅拌电机与减速机,确保运转平稳无异响,机械密封处无滴漏。
2. 工艺参数核对
- 根据生产指令单,明确目标温度、压力、转速及反应时间,预设外盘管加热/冷却介质流量。
- 若涉及高危介质(如易燃易爆物),需提前置换釜内空气,充入惰性气体至微正压状态。
3. 物料投加
- 按配方称量原料,固体物料经筛分去除杂质后投入,液体物料通过计量泵缓慢注入。
- 如需预混,启动低速搅拌使物料初步混合,避免局部过热引发副反应。
二、运行管理
1. 升温/降温控制
- 开启外盘管进出口阀门,接入导热油或蒸汽进行渐进式升温,初始阶段以≤5℃/min速率攀升,防止温差过大导致设备热应力损伤。
- 到达目标温度后切换至自动控温模式,通过PLC系统维持±1℃以内波动,实时监测壁面温度分布。
2. 反应过程监控
- 保持设定转速持续搅拌,定期取样分析pH值、浓度及中间体含量,及时调整加料速率或添加剂量。
- 每1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、压力、转速数据,绘制反应进程曲线,发现异常偏差立即排查原因。
3. 应急处置
- 遇突发超温(>设计压力80%),迅速切断热源并启动紧急冷却系统,同时打开放空阀泄压。
- 停电时应手动关闭进料阀,启用备用电源驱动搅拌防沉淀,必要时注入终止剂中止反应。
三、收尾与维护
1. 卸料操作
- 待反应完成后,先将釜内压力降至常压,再缓慢开启出料阀,配合氮气吹扫确保物料排净。
- 粘稠物料可采用真空抽吸或加压推送方式,避免残留堵塞出料口。
2. 清洗与保养
- 排空后注入清水煮沸清洗,顽固残留物使用专用溶剂浸泡后刷洗,严禁用金属刮刀损伤内壁防腐层。
- 拆卸外盘管入口滤网清除杂质,检查管道焊缝腐蚀情况,每月对密封圈进行更换。
3. 停机封存
- 清洗完毕后排尽积水,涂抹防锈油脂于搅拌轴表面,关闭所有阀门并悬挂“已清洁”标识牌。
- 长期停用时充入干燥空气防潮,定期通电防锈蚀。
四、关键注意事项
严禁超温超压运行,工作温度不得超过材质许用上限;
强酸/碱介质使用时需选用耐蚀材质衬里;
每次检修后须做水压试验(1.5倍工作压力)方可投用。
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流程,可充分发挥外盘管反应釜的高传热效率优势,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控,显著提升产品质量与设备使用寿命。